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六月,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入侵明朝边境,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,在土木堡遭遇埋伏,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。
这二十万大军是明朝政府军主力,遭遇惨败后,明军只剩下十万老弱病残守卫京师。
也先获胜后,大举南侵,包围京城,明朝统治岌岌可危。
可是在于谦的领导下,北京军民同仇敌忾,打退了也先对京城的进犯,延续了明朝200年统治。
一般来说,政府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皇帝即将对全国失去控制,一个政权将土崩瓦解。
为什么明朝能在主力失去的情况下,还保持着对全国的控制?
明朝余威仍在,也先心有余悸朱棣(明成祖)即位后,对蒙古残余武装寸步不让,采取坚决打击的战略。
展开剩余92%从1410年到1424年的14年间,明成祖5次御驾亲征,北伐蒙古,大获全胜。
1410年(永乐八年)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将5万蒙古铁骑打得溃不成军,蒙古本部的鞑靼心惊胆战,表示不再进犯明朝,并向明朝称臣纳贡。
4年之后,(永乐十二年),明成祖再次御驾亲征,征讨瓦剌武装,在忽兰忽失温(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)大败瓦剌首领马哈木率领的蒙古武装,马哈木只身逃遁。
1422年(永乐二十年)三月,明成祖力排众议进行了第三次北伐,打击目标是蒙古阿鲁台所部;结果再次获胜,阿鲁台仓皇逃遁。
1423年(永乐二十一年)七月,第四次北伐,再次亲征阿鲁台,在行进途中得知蒙古各部内讧,停止行动。
但是这次行动也让蒙古其他部落心生恐惧,也先在上庄堡向朱棣投降,俯首称臣,被封忠勇王,赐名金忠。
1424年(永乐二十二年)正月,鞑靼部入侵边关,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,基本达到作战目的。
经过五次北伐,蒙古各部队明朝产生了忌惮心理,患上恐明症。
土木堡之变发生时,距离明成祖第5次北伐不过25年,虽然也先大军获胜,但长期形成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克服,没有足够的信心颠覆明朝政权。
瓦剌战略目标保守,没有南下设想明朝存续与否,一是在于明朝军队战斗力,二是在于也先的战略目标。
换言之,如果也先的战略目标向北宋末期的金国那样,是攻城略地,明朝内部就可能生乱,朝廷就会失去对地方的控制,政权就可能灭亡。
但是纵观那个时期的明朝和蒙古战争,蒙古武装发动战争的目的,仅仅是抢掠,并没有制定消灭明朝或者占领明朝疆土的战略。
土木堡之变的起因,仅仅是源于一场贸易纠纷。
也先每年都要向明朝提供贡马,明朝政府都要向其支付一笔费用;
除了按照马匹支付,还要按照前来的人数付费。
事变发生这年,太监王振发现也先部下提供的贡马以次充好,人数也虚报很多;一怒之下扣除了百分之八十的款项,引起也先方面的不满,开始在边境地区制造事端,成为战争的导火索。
实事求是地说,在中国历史上,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较量,大多数时间处于上风。
一是因为他们的战马品种优良,爆发力强;二是游牧民族四海为家,没有任何顾虑;三是他们长期在险恶环境中生活,狼性十足。
而农耕民族第一没有天然牧场,养出来的战马没有爆发力,也缺乏耐力;第二,农耕民族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和土地,非常恋家,患得患失;第三,皇帝为了维稳,长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,让农耕民族变得温顺如绵羊,失去斗志。
在此情况下,如果游牧民族的战略目标是攻城略地或者是推翻中原政权,明朝的统治就会受到严重挑战,内乱就有可能发生。
但是游牧民族有时候是格局不够高,没有这样的野心;有时候是因为内部纷争,难以团结一致;总之,他们没有制定这样的战略,无论军事上如何取胜,也难以扩大战果。
换言之,也先军队即使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获全胜,即使后来兵临北京城下,他们的最高目标,也不是问鼎中原,将明朝政权取而代之。说穿了,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,仅仅是像强盗那样为了绑架、勒索赎金。
事实上也先也没有想到,不经意间打败了明军主力,还俘虏了明朝皇帝,对于突如其来的胜利,瓦剌太师也先没有思想准备。
他又忧又喜,喜的是竟然俘虏了明朝皇帝,忧的是下一步战略目标是什么,非常茫然;而且这个皇帝不知道该杀还是该留。
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了一个建议,认为明英宗是张牌,也是个人质,留下他的性命,好向明朝索赎金。
也先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便将英宗关押起来。
站在也先本人的角度讲,他也不愿意扩大战争规模。
打个比方,也先就是东汉末年的曹操,有不臣之心。
但是也先的姐夫、瓦剌领导人脱脱不花却不是汉献帝,手里还有部分实权,不甘心受其摆布。
因此也先虽然垂涎汗位,欲立自己外甥"为太子",姐夫脱脱不花坚决不同意,两人明争暗斗,最后大打出手。
脱脱不花开始与弟阿噶多尔济结成联盟,与也先杀得不可开交。
脱脱不花死后,也先自称"天圣大可汗",建号"添元",但是其他各部不服,战争不断。
总而言之,瓦剌内部不是铁板一块,注定不能采取积极战略,没有灭亡明朝的打算,也先当时的战略和金国入侵北宋时有所不同。
靖康之耻时,金兵虽然没有吞并北宋的野心,但有攻城略地的行为,也有扶植傀儡张邦昌取代宋廷的打算。
即便如此,南宋各地武装还是效忠朝廷的,没有出现失控局面。
而瓦剌因为内部不团结,他的战略目标就是抢掠,打一下就跑,根本没有乘胜追击、入住中原的打算。
在此情况下,各地将领更不敢轻举妄动。
太后、于谦反应迅速,政府继续运作北宋皇帝钦宗被俘属于突发事件,被俘之后赵氏皇族几乎被一网打尽,国家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。
金军从东京北撤之前,扶植太宰张邦昌为帝,建立了伪楚政权,但张邦昌不敢称帝,请出宋哲宗废后孟氏(元祐皇后,即后来的隆裕太后)垂帘听政。
在孟氏的推动下,钦宗的弟弟赵构接班,出面收拾残局。
土木堡之变时的形势要比靖康之耻时好得多,明英宗御驾亲征,指定了其弟郕王朱祁钰留镇京师。
英宗八月十五日(9月1日被俘,明英宗生母孙太后和于谦反应非常迅速,在十八日(9月4日)作出决定,让郕王朱祁钰监国。
从英宗被俘到郕王朱祁钰只用了三天的时间,反应不可谓不迅速。等于说国家没有出现权力真空,政权一直在有序运作,迅速稳定了军心民心,消除了不稳定因素,即使有野心家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严峻形势,果断将招致土木堡之变的责任人王振绳之以法,打击阉党气焰,平息了民愤。
同时于谦急调两京和河南的备操军,以及沿海的备倭军,江北和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,来到北京勤王,使京城兵力大增,从数万增至22万多人,为度过危机,打赢北京保卫战创造了条件,也稳定了全国局势。
在此背景下,即使有分裂势力也无法抬头。
大明王朝蒸蒸日上,没有失去民心明英宗是明朝第6位皇帝,当时明朝刚刚建立90年,经过朱元璋、朱棣的努力,经济得到恢复;当时的明朝就像早晨的太阳,充满活力,蒸蒸日上。
英宗之前的几十年,明朝没有出现影响深远的外部和内部危机,党争也没有形成气候,也没有发生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路线斗争。
而英宗的爷爷和父亲(仁宗和宣宗皇帝)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,非常重视国计民生。
仁宗朱高炽非常注意休养生息,主张徭役要在农闲之时;宣宗朱瞻基非常注意官员廉政教育,提出"省事不如省官";两位皇帝还非常注意减轻百姓负担,多次下旨为民解困,减免弱势群体的税负。
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,官员办事效率大大提高,廉政建设初见成效,经济空前繁荣,国力得到增强,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,出现了堪与西汉文景之治媲美的“仁宣之治”。
在此情况下,明朝政府凝聚力非常大,分裂不得人心。
英宗时期的明朝,形势不但比靖康之耻时期的北宋要好,也比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形势要好。
安史之乱发生时期,政治腐败。党争激烈,唐玄宗不思进取,沉迷酒色。
即便如此,唐朝统治者还没有失去合法性,权威尚在;因此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时候,各地将领纷纷抵抗,没有出现大规模军阀割据的局面。
安史之乱平定后,大唐还存续了150年左右。
一个政权失去对军队的控制,往往是过了极盛期,走向衰落,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。
这时候政治高度腐败、民不聊生、内忧外患;政权合法性受到质疑,只要一根稻草,就能压垮它。
只有在这时候,手握重兵的将领才敢拥兵自重,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,发动叛乱。
而英宗时期的明朝,政治相对清明,百姓也没有到无路可走的地步,朝廷权威还在;所以即使有野心家也不敢铤而走险。
分封制度设计合理,将领无法专权军队发生叛乱相当一部分是王爷拥兵自重,挑战中央政府权威。
朱棣自己就是王爷造反的典型,所以他非常重视削弱藩王权力,不容许靖难之役重演、
朱棣吸收了建文帝削藩的经验教训,在宗藩问题上采取了豢养藩王的政策。
宣宗时期,经过汉王朱高煦叛乱,藩王权力受到进一步削弱。
经过了到了英宗时期,藩王已经没有兵权,只有在封地的税收权,也不能参与朝政和地方事务,整天无所事事,像拔掉牙齿的老虎。
那时候的王爷只能生活在划定的范围内,只能当个文艺青年,或者吃喝玩乐。
如宁王朱权写出了作品《卓文君私奔相如》,成为剧作家;郑王朱厚烷的后代朱载堉写出《算学新说》、《乐律全书》成为音乐家和数学家。
王爷没有权力,不能兴兵作乱。那么军队将领如何,他们有条件发动叛乱吗?
明朝也是高度集权,朱元璋防范将领比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都严。
明朝军队的训练、调动、车辆、武器管理以及军官的选拔授予等则由明朝兵部管辖,而兵部则听命于皇帝。
军队调兵权归皇帝所有,没有皇帝的印信,各卫所将领不能调动一兵一卒。
发生战争时,皇帝才会把调兵的凭证如兵符等发给将领,战争结束后立即收回。
兵部与5军都督府互相制约,各都督府管理地域之间,相互掣肘。
统率军队权力与调动军队的权力相分离;而且将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调,将领和基层军官以及士兵互相不熟悉,明朝将领根本无法作乱。
明军分为京军和地方军,地方军由卫军、边兵和民兵组成,边兵主要部署在明朝北方边境九个战略要地,防备蒙古骑兵的袭扰,民兵是军籍之外的主要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,。无论是边兵还是民兵,战斗力非常差。
京军是明政府军的主力和精锐,洪武初期京军有48卫军,这其中有12卫军是皇帝的禁军,是国家精锐部队,装备精良,战斗力超强,由皇帝亲信亲军指挥使司统辖,亲军指挥使司不受五军都督府的节制,而是由皇帝直接统领。
在如此严密的制度设计下,将领根本无法反叛。明朝中央权威的保持,也是自然而然的了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