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0月7号那天,哈马斯突然冲进了以色列边境的一个音乐节。
现场死了至少260个人。
有个叫吉莉的女孩,她活下来了。她说自己当时躲在果树下面,听见枪声一响,就看见人一个个倒下。她不敢动,闭着眼睛装死,整整三个小时。直到听到有人用希伯来语说话,才敢举起手喊救命。
还有个女孩叫Noa,是中以混血。她被武装分子骑着摩托车带走的视频,网上到处都是。一直到今年6月,人才被救回来。
这种事不是看新闻就能懂的。你坐在空调房里拍段子,根本体会不到那种恐惧。
可有些犹太组织倒好,不去管这些幸存者有没有地方住,有没有钱吃饭。反而花几万美元,请一堆海外网红办晚宴、进校园搞宣传。
我就纳闷了。这些人连以色列都没来过几次,服过兵役吗?听过火箭弹警报吗?知道晚上孩子哭的时候妈妈第一反应是不是抱头蹲墙角吗?
他们不知道。但他们有粉丝,几十万上百万。组织觉得请他们划算,一条视频顶别人讲十场讲座。
从流量角度这话没错。现在谁不靠关注度啊。反犹情绪又在抬头,能多一个人替以色列说话,好像就是好事。
问题是,声音是真的吗?质量呢?
我去年在特拉维夫认识一个退伍兵,他跟我说,每次警报一响,他五岁的女儿就会钻进衣柜,不说。他说他不怕死,怕的是孩子从小就在躲。
这样的故事,网红讲得出来吗?
他们最多刷个存在感,拍张照片,写句“为以色列祈祷”,然后继续接广告。
有人说,捐款的人愿意花钱请网红,图的就是看得见的效果。活动现场热闹,社交媒体转发多,这
我能理解。做公益总得给人看点啥。但什么叫效果?是网红发个帖算效果,还是幸存者终于交得起房租算效果?
是点赞数重要,还是一个孩子听完真实故事后,开始明白和平有多珍贵重要?
德国政府做了十年的事值得说一句。他们赔了十几亿欧元给大屠杀幸存者。那钱没拿去搞活动,全花在买药、吃饭、护理上。人家管这叫人性的投资。
咱们回头看花几万美金请网红站台,图图灯光亮?
这不是买椟还珠是什么。
我不是说网红一点用没有。在美国那些地方,确实有些海外犹太人通过社交平台帮着打反犹主义的仗,也传播文化。这挺好。
但问题出在越位。有些人既不在以色列生活,也不纳税,没当过兵,连投票都不参与。结果跑出来对以色列政策指手画脚,甚至骂本地人在街头抗议是“分裂国家”。
这不就跟看球赛的外行,在场边吼球员“你该这么踢”一样荒唐吗?
更离谱的是底线都不要了。前两年有个以色列女网红叫伊芙,居然用爽身粉和番茄酱,倒在自己身上拍视频,假装被炸伤的巴勒斯坦人。还暗示那边伤亡都是演的。
你说她想干嘛?博流量呗。结果挨骂到臭头。
还有一个德国女网红,编故事说自己祖辈在集中营怎么活下来的。讲得跟真的一样,骗了24万粉丝。连纪念馆都请她去做分享嘉宾。后来查出来,她爷爷根本不是犹太人,是个新教牧师。
这事一曝光,整个圈子脸都绿了。
一旦脱离真实经历,发声就成了表演。表演久了,连自己都信了。
犹太人从来不怕吵架。我们吵了几千年,最后还能一起吃面包喝红酒。真正危险的不是吵,是假装团结。
明明帮的人没人理,不该捧的却被当成英雄。这还不醒,那就完了。
我觉得吧,可以把犹太社群比作一台机器。每个零件都有用。海外网红可以当扩音器,但不能当发动机。
晚宴可以办,但得先确定那些从枪口下爬出来的人,有地方睡觉。
我采访过一个音乐节幸存者的房东。他说那姑娘三个月交不上房租,差点被赶出去。而同一周,某个网红飞来以色列,住五星级酒店,吃牛排拍照,发一条动态收五千美金。
你说气不气。
所以核心不是要不要支持,是怎么支持。重心放哪。
影响力这东西,必须扎在土里。你可以不住在这儿,但不能无视正在经历痛苦的人。你可以有百万粉丝,但不能抢走本该属于幸存者的声音。
就像那个以色列媒体人说的,海外朋友的支持应该是补充,不是替代。
一个民族的灵魂,不在闪光灯下,不在网红嘴里。
它在那些半夜惊醒的梦里,在母亲抱着孩子躲进防空洞的手上,在每一个亲历者颤抖却坚持讲述的嗓音里。
我希望以后这些组织能清醒点。
把钱花在刀刃上。
给幸存者一张床,给本土活动家一个话筒。
比请十个网红拍视频都强。
他们的声音可能小。
但每,都是用命换来的。
这才是最重的声音。
我认为,真正的支持,是从倾听开始的,而不是从喧哗结束的。
股票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